2014/10/24

孟德與三郎--英雄相似論(四) 所見略同

  就像講到伸卡球會想到王建民,講到罰球線起跳就是麥可喬登,講到雨神就是洗拿艾爾頓一樣,每個英雄人物也或多或少或流傳下一些非常具有個人風格的小故事傳世。本篇的兩位英雄,當然不可能沒有。就讓我們來一窺他們的形象吧!

遺臭萬年的一句話

 

  先讓筆者把鏡頭拉到董卓包圍網甫成立之時。話說董卓入京,開始提拔一些知名人士(儘管那些人士並非真心想被他提拔),例如當時的大學者蔡邕。蔡邕曾經在一天內,被董太師連升了三次官。理由為何?很簡單,因為董太師告訴他:「你要是拒絕,我就殺光你一家老小。」而曹操,也在董卓的名單之內。其實聰明的曹操,早就想到會有這件事,只是因為他那愛錢的老爹曹嵩,在京城斂聚的大量家產捨不得丟掉,所以一定要賣掉才肯走。後來董卓來催促了,曹操謊稱他偏頭痛發作,要幾天才能上任。結果,當天夜裡,曹操換上輕裝逃跑。隔天董卓一看曹操沒來上班,勃然大怒,立刻發布通緝令要捉拿曹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就提到:「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異姓名,間行東歸。」而這事在羅貫中先生的筆下,變成了曹操拿七星寶劍要暗算董卓不成,因而逃跑一事。不但為曹操的巧詐形象有莫大的加分作用,同時也對曹操臨危不亂的小聰明,做了最貼切的描寫。

  曹操在逃跑至河南中牟縣時,被當地的亭長(大概類似鄉長的等級)給逮到了,被關進監獄裡面,等明天一早立刻遣送縣長處。但是,負責此事的另一個功曹另有看法,他說:「現在董卓亂政,天下最需要的是曹操這種英雄人物。我們不應該把他交給董卓」。 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為:「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裴松之引用郭頒『世語』中,則是這麼寫的:「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已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此乃京劇非常有名的橋段「捉放曹」,照『三國演義』與『捉放曹』這位慧眼識英雄的人就是之後跟曹操鬧翻的陳宮。但是,根據史料推論,這位慧眼識英雄的人並非陳宮,此處不再贅述。

  而,就在曹操被中牟縣令捉住之前(或是之後?史料所能夠推測的時間不明確),發生了一件比羅生門更羅生門的事件(容筆者更正,應該是比「竹林中」更「竹林中」,詳閱拙作竹林中羅生門)。 那就是呂伯奢滅門血案。這件無頭公案,有幾個版本。一是東晉人孫盛所著『雜記』紀載,曹操到達呂伯奢住處時,疲累的曹操倒頭就睡,醒來的時天色已晚,曹操出了房間,只聽到磨刀霍霍聲,與「綁起來再殺」。曹操一聽,立刻衝出來,見人就砍,到了廚房,才發現有一隻準備要殺的豬,此時後悔已來不急,曹操只好繼續逃跑。逃跑的途中,遇見了呂伯奢,曹操心想要是他一回家,肯定報官,小命不保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手起刀落,把呂伯奢也殺死了。『魏書』的說法是,曹操在夜裡到達呂伯奢家中,老人家不在,他的兒子們夥同食客對曹操不太客氣,不但要劫掠財物還威脅要送官府,於是曹操在爭執中殺死了幾個人就逃跑了。『世說新語』則稱,曹操懷疑呂伯奢會出賣自己,於是殺害了他全家。不管是哪個版本,都好像衍生出一句曹操遺臭萬年的格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三國演義』中則更加渲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孟德啊,雖然這件無頭公案完完全全沒有記載在歷史上,而此事的始作俑者孫盛,又乃晉朝的史學家,根據魯迅先生的說法,無可避免地對前朝的創立者一定會有所貶毀,但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裡面的「奸」字,早已牢牢地扣在你的頭上了。


幸若舞「敦盛」

 

   至於,信長有沒有像孟德那樣,有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呢?答案是有的,不過形式不太一樣。信長很喜歡舞踊一首叫做「敦盛」的曲子。不過這個敦盛,並非日本傳統技藝能劇,而是幸若舞的一種。敦盛本名平敦盛,是平清盛的姪子,也是吹笛高手。當源平合戰的關鍵戰役「一之谷之戰」時,平軍開始被源軍壓著打。此時平敦盛為了取回自己所愛用的笛子,因而延遲了自己搭上撤退船的時間。本來敦盛打算策馬跳上船,而船上的人也有察覺此事而想試著退回岸邊,但卻因為逆風而無法靠近岸上。敦盛自己也因為強烈的浪飛沫,(中文好像沒有這個詞,筆者是從日文硬翻回來的)而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馬。

  此時源氏的武將熊谷直實看到了敦盛,從他身上穿著的高級盔甲,推測是平家的重要人物而向他提出了單挑的挑戰。雖然敦盛並沒有接受單挑,但因為熊谷脅迫他要是不接受挑戰的話就命令身邊的兵士對他放箭,不得已,敦盛接受了單挑的挑戰。幾乎沒有實戰經驗的敦盛,當然不可能是身經百戰的猛將熊谷直實的對手,敦盛立刻被捕縛。熊谷仔細觀察了平伏在他面前的敦盛的容顏,發現敦盛只不過是剛過成人禮,十六歲的年輕武將。不由得把自己也是十六歲,不久前戰死在一之谷之戰的兒子熊谷直家的容貌聯想在一起。

  直實開始躊躇,不過其他的源氏將領看到此種情形,開始鼓譟著「直實有二心!連他也一起砍了!」直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砍下了敦盛的首級。一之谷之戰雖然以源氏的大勝告終,但是在戰後的論功行賞,直實並未取得令自己滿意的獎賞。再加上隔年源氏徵召直實參加屋島之戰時,苦澀的記憶又浮上心頭,讓他不知道是否會發生同樣的憾事,感受到世事無常的直實遂決意出家。直實決定出家的中後半段,有這樣的歌詞。


思へばこの世は常の住み家にあらず
草葉に置く白露、水に宿る月よりなほあやし
金谷に花を詠じ、榮花は先立つて無常の風に誘はるる
南楼の月を弄ぶ輩も 月に先立つて有為の雲にかくれり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これを菩提の種と思ひ定めざらんは、口惜しかりき次第ぞ

筆者試著把它直譯,但有點困難,大意如下:

我思此世,居所不久長。
葉上白露雖短暫,妖豔尤勝長存水中月。
金谷園歌詠花麗,榮華卻總為無常風誘。
南樓望月愁悵悵,然總有雲遮月之時刻。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比之,直如夢與幻。 一度受此生,此生何不滅。
若無此看破滾滾紅塵的觀點,此生只不過是後悔失望地虛度。

影片如下:

織田信長の幸若舞

戦国無双 信長の敦盛

  內容是「桶狭間之戰」前夕,信長所踊的幸若舞,也就是粗字的部分。這個「化天」呢,指的是「他化自在天」,一天相當於人世間的八百年,也可稱為「第六天」。所以人世間的五十年,與他化自在天相比,真如同一瞬。信長自稱「第六天魔王」,也就是在此阻撓欲成佛者的障礙(他是對武田信玄宣戰時使用這個外號的,因為信玄是佛教徒,本身的法號就叫做信玄)。

  另外,能夠充分表現出信長的人生觀的,還有一首小曲。

「死のうは一定 忍び草 忍び草には何をしよぞ 一定 語り起こすよの」

不負責任翻譯又來了:

不管是誰,死亡都會來訪。
我死後,為了讓後世繼續談論,該做甚麼好呢?
後世應該會繼續談論,我接下來所做的事吧!

  您覺得怎麼樣?要是每天都帶著這種心情入睡,應該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吧。也許,這跟賈伯斯的名言「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

  信長的人生觀充分表現了當時候武士的心境。「不知何時會死」的覺悟,也許是成就大事業最好的催化劑。但,相較起來其實孟德用「奸」來包裝這種心境,也是說得通的。為了生存不在乎多殺幾個人,一切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為最高宗旨,這兩位蓋世英雄,一個是「為了要做大事一定要活下去」,一個是「不知何時會死所以一定要做大事」,也許,只是同一種覺悟的一體兩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作者精選

芥川龍之介(一)與絢爛的大正時代一同散去的文豪

嗯,本部落格很久沒有文章了,既然一開站就是以芥川龍之介的文章,那麼,來介紹一下這位文豪的生平吧。 說到「明治時代」的文學,大家腦海裡應該會浮現「夏目漱石」。而漱石晚年最疼愛的弟子,就是芥川龍之介。說他代表了「大正時代」的文學,其實並不為過。 芥川出生於明治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