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好的,有關孟德與三郎的相似之處,有很大一部分筆者覺得是與「挾天子以令諸侯」有關,這次讓我們把鏡頭轉到那些「有名無實」的人身上。話說,曹操把天子奉迎到自己的根據地許都以後,就漸漸開始變得肆無忌憚。那麼,這位天子何許人也?他與曹操有過甚麼恩怨情仇?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獻帝是東漢靈帝的庶子,本名劉協,字伯和。他有一個哥哥叫劉辯,就是漢少帝。劉協的母親是美人(嬪妃的等級)王榮。王美人在懷上獻帝時,因為漢靈帝的老婆何皇后忌妒心很重,本來想以服藥的方式墮胎,但胎安不動,王美人又數次夢到肩負著太陽行走(夢到日月星辰好像都不錯,可是筆者從來沒夢過),所以決定生下來。但劉協出生後,母親王榮即被何皇后毒殺,他由祖母董太后撫養成人。後漢靈帝崩,劉協的異母兄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封劉協勃海王,又改封陳留王。
之後宦官作亂,袁紹等人殺進皇宮時,張讓與段珪挾持了劉辯與劉協逃跑,此時,劉協才八歲。之後遇上董卓,董卓這人是個大老粗,當他率軍欲迎接避難到山上的皇帝一行人時,卻發現少帝看見董卓突然率大軍前來,嚇得哭泣流淚。而後董卓上前與少帝敘話,少帝語無倫次,一旁的陳留王則對答如流。董卓十分高興,覺得陳留王比少帝賢能,而且認為自己與撫養陳留王的董太后是同族,於是有廢黜少帝,改立陳留王之念頭。其實不只董卓,劉辯的父親漢靈帝也曾經說過「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這樣的話。甚至在靈帝死後,大宦官蹇碩(他的叔父被曹操亂棒打死,詳見拙作-英雄相似論(二) 初試啼聲)也認為劉辯不適合當皇帝而欲改立劉協(《後漢紀.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上軍校尉蹇碩以帝輕佻不德…欲…立渤海王」)。
而,就算因為比較賢能而被立為皇帝的劉協,其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董卓死後,他的手下李傕與郭汜天天上演搶奪皇帝大戰(基本上這事情會發生,賈詡難辭其咎),之後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好不容易回到洛陽,卻發現洛陽早已被董卓放火燒的殘破不勘,後來,曹操迎接他到許都去,漸漸地壯大自己的聲勢與奪取皇帝的實權。
獻帝本身的反應如何不得而知,但是董承密謀(這個董承就真的是董太后一族的親戚了,他同時也是獻帝的丈人),要除去曹操,他找了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劉備等人準備除去曹操,但是事跡敗露,被曹操殺害,同時他的女兒,懷有獻帝身孕的董貴人也被曹操下令絞死。獻帝本來以貴人已懷有漢室血脈的理由拒絕,但是身邊的人全部都是曹操一方,就算職業是皇帝,也無可奈何。
而這段事情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軼事―煮酒論英雄。話說劉備有一天被曹操找去吃飯,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現金放眼天下,唯獨你我是英雄,袁紹那小子,不過是個屁!)」劉備聽了,想說完蛋了!這樣也被你看出來?不由得心中一震,筷子從手中掉落。但是此時剛好打雷,劉備回答曹操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聖人曾說『突發的雷聲、強烈的大風,會讓人嚇一大跳』,真是說得他媽的好。一聲雷鳴,可以令我變成這樣!)」《華陽國志》記載當時碰巧雷聲大作,劉備便把自己的失態歸咎於雷鳴,而此事後,劉備便加入了董承。」其實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成一個仁慈愛民的明君,事實上,劉備心中隱晦地藏著無可言喻的雄心壯志,但他喜怒不形於色,能夠堅持自己的目標,雖然顛沛流離,但最後當上皇帝,是個非常值得分析的英雄人物。筆者之後,應該也會對他進行一番品頭論足(不過應該要很久很久以後)。
就這樣,獻帝只剩下橡皮圖章的功能,之後,在曹操率兵打敗馬超的隔年,他封曹操為魏公,其領地有等十個郡國,不但遠遠超過西漢初年的劉姓宗室藩王,更加違背了「七國之亂」和推恩令後諸侯封地不得超過一郡的漢制。事已至此,獻帝可說是一個完全的空殼了。
但是造化弄人,隔年發生了一件更加悲慘的事。之前(十四年前)董承在密謀誅殺曹操時,獻帝的皇后伏壽看見董貴人有身孕仍然被殺,於是寫信給父親伏完要求謀誅曹操,但伏完不敢,並把信給妻子與妻舅看。此件事爆發出來時,伏完已死五年,但曹操仍然非常生氣,逼獻帝廢后,更先替獻帝寫好詔書,命郗慮持節接收皇后印綬,又命尚書令華歆領兵入宮捉拿伏壽。
伏壽躲在牆壁之中但被華歆發現拉出,經過外殿時見獻帝,伏壽哭著說:「不能復相活邪?(不能再救救我嗎?)」獻帝答:「我亦不知命在何時。(我亦不知我何時會死。)」又對身旁的郗慮說:「郗公,天下寧有是邪?(郗公,天下間有這樣的事嗎?)」之後伏皇后被幽閉至死(《曹瞞傳》稱當場被殺),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處死,伏壽母親盈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您想想看,當一位皇帝說出「我亦不知命在何時。」時,那是多麼的悲涼悽慘啊!
不過筆者認為,曹操是故意要殺死伏皇后。為什麼?因為他在事件爆發前一年,先把自己的三個女兒曹憲、曹節和曹華送入漢獻帝後宮為夫人。次年,三女都被封為貴人,隔年伏皇后被曹操廢殺,經過一年後立曹節為皇后,這時離東漢滅亡還有五年。不過,根據記載,這位獻帝皇后是終於自己的丈夫與漢室的。當曹丕受禪(ㄨㄟ ㄒㄧㄝˊ)成為皇帝後,派遣使者索取傳國玉璽,曹節憤怒不給。就這樣來了幾個使者後,曹節便將使者叫來,要親自交出玉璽,但卻是將玉璽從丟擲至軒下,大罵:「上天不會保祐你們!」而旁人皆羞愧而不敢抬頭仰視她。
曹丕成為皇帝後,其實還讓獻帝保有子己的天子規格(「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只是讓他改個名字叫山陽公,並沒有廢掉他的權力,之後,他以五十三歲之齡離世,結束漢朝劉家約兩百年的國祚(不過據說他的玄孫劉阿知之後流亡到東瀛,稱阿知使主,是為民氏、檜原氏、平田氏、粟村氏、小谷氏、軽氏、夏身氏、韓口氏、新家氏、門氏、蓼原氏、高田氏、田井氏、狩氏、東文部氏、長尾氏、檜前氏、谷氏、文部谷氏、文部岡氏、路氏等等的祖先)。
儘管曾經有記載,一次曹操帶劍上殿晉見,對獻帝大呼小叫,只見忍不下這口氣的獻帝對曹操吼出「你要嘛就直接殺了朕,否則至少給朕一點基本的尊重!」嚇得曹操直冒冷汗,恭恭敬敬地站著直到退出帳外,這一次的龍顏一怒也直接造成曹操更想奪取實權的理由。
綜觀獻帝一生,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一直是被想掌權者控制的腳色,一直到曹操迎接他至許都之後,才相對過著較為安穩的日子。亂世中比的不是身分血緣,而是拳頭實力啊!歷史上給他的評價是這樣的:「民心早已背離漢朝許久,不是獻帝無能,
只是天命不可違啊!」同樣,
只因為他生在這個位置,所以歷史的枷鎖自然而然給他加上了「懦弱」「傀儡」這摘不掉的帽子。也許,乖乖地順從曹操對獻帝來說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您說,是嗎?
|
不難發現,人們對漢獻帝的形象不出年輕聰明,但眼神裡總要有點無辜與無奈。 |
室町幕府最後一個將軍
獻帝死後約莫一千三百年,足利義昭出世。他是第12代將軍足利義晴的次子。他也是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的同胞弟弟。根據當時足利將軍家的慣例,未能獲得嗣子地位的將軍之子都要出家,因此被送入佛門,進入興福寺的一乘院,法名覺慶。所以還沒還俗的足利義昭叫作一乘院覺慶。至於為何要出家,那是因為怕兄弟鬩牆爭權,所以日本戰國時代不是繼承人的兒子,通常會送到其他人家當養子或是出家。跟獻帝一樣,如果哥哥沒有死掉的話,是輪不到自己繼承這個位置的。自從「劍聖將軍」足利義輝被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弒殺之後,由於害怕殺害覺慶會引發興福寺僧眾的敵對情緒,松永久秀沒有殺害覺慶,而是將其暫時囚禁在興福寺。但不久忠於足利義輝的一色藤長,三淵藤英、細川藤孝等人,幫助覺慶逃出了囚牢。
還俗後的覺慶改名足利義秋,他試圖重振足利將軍家的威望,所以他積極地與大名們聯絡。他本來希望依靠南近江的大名六角氏,但六角氏地當主六角義治暗中與三好三人眾勾結,所以他轉移希望到若狹的武田氏。但武田氏自己都有重臣背叛與爭奪家督的問題,所以義秋前往越前,投靠朝倉義景,並希望義景出兵上洛替他奪回權力。但義景對他不感興趣,想要擁立另外一位有足利血緣的足利嗣知,儘管長期居留在越前的義秋有一些幕府重臣都跑來求見。之後,義秋元服,改名義昭,並經由朝倉氏重臣明智光秀的介紹前往尾張,投靠織田信長。
義昭投靠信長五個月後,信長就成功擁立義昭上洛,並使義昭取得征夷大將軍的官位。為表示感謝之意,義昭甚至在信中稱信長為「御父彈正忠殿」,御父就是爸爸,彈正忠則是信長的官位。也就是說,義昭叫只大三歲的信長爸爸,並打算讓信長就任副將軍。但是信長沒有接受這個職位,只接受正式由朝廷冊封的彈正忠官職。
然而想要擁有天下的信長當然不會幫忙足利義昭復興幕府,而因此兩者的關係逐漸惡化,最後走向對立。織田信長為了限制將軍的權力,於1569年正月頒布了《殿中御掟》九條,並脅迫義昭承認。其內容如下:
一、服侍將軍者與警備員,雜役等等下人,如同之前所用的人即可。
(沒猜錯的話應該全部都是信長的人)。
二、公家眾(朝廷方面的人),御供眾(將軍隨從),申次(負責報告公務的人)等等,要是將軍有事的話必須立即伺候。
三、惣番眾(保護將軍居所的人)就算沒有被呼叫也必須出動。
(換句話說就是團團包圍住將軍嗎?)
四、幕臣之家臣有事情要找將軍時,必須要得到信長的許可。除此之外禁止靠近將軍居所。
(這裡的幕臣,幾乎包含了所有大名。換句話說,沒有信長的允許,將軍無法跟其他大名作接觸)。
五、訴訟必須要經過奉行人(織田家家臣)之手才能夠向幕府與朝廷內稟報。(這…)
六、禁止直接向將軍稟告事務。
七、訴訟規定如同以往。
八、值勤的人要報告事情必須要經過申次。
九、宗教掌門與僧侶,比叡山延暦寺的僧兵,醫師,陰陽師等等無正當理由禁止進入殿中。但是步兵與猿樂師(日本傳統文化的一種)要是被呼叫的話可以進入殿中。
這就好像叫你去當美國總統,但是只能每天吃炸雞看電視打高爾夫球,身邊的人都還不是親信,夠絕了吧。與其當這種總統,還不如當個自由的貧民好,您說是吧。而,信長對蠢蠢欲動的義昭並沒有放鬆,他翌年正月又追加了五條,更進一步地限制了幕府的權力。是的,您沒看錯,信長又追加了五條,等於是把幕府將軍的權力整個架空。
這五條分別是:
一、將軍發送給諸大名的御內書(將軍專用的詔書),必須先讓信長看過後,信長同意才能送出去。禁止將軍私下發送御內書。(事實上,義昭私底下發御內書發的可勤快了)
二、將軍個人命令無效。命令必須由信長發布才具有效力。
三、將軍個人封賞令無效。封賞令必須由信長發布才具有效力。
四、天下政治之事由將軍裁決時,必須參考(ㄊㄧㄥ ㄘㄨㄥˊ)信長的意見。
五、有關相關儀式,包括皇室活動,軍隊檢閱等,將軍一律必須參加該儀式。
而就在該年四月,織田信長以不上洛接受調度為名義討伐越前大名朝倉義景,但就在此時信長的妹婿淺井長政與信長反目,導致信長大敗(金ヶ崎撤退戦)。早已對信長的專橫十分不滿的足利義昭趁機與信長決裂,隔年就向上杉輝虎(謙信),毛利輝元(毛利元就長孫),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六角義賢等大名發出御內書,下令討伐信長。這些大名加上與信長敵對的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松永久秀、三好義繼以及三好三人眾、延曆寺僧兵等勢力,形成了第一次信長包圍網。然而,信長尋求朝廷的介入以化解危機。由於朝廷和幕府的介入,再加上北國風雪妨礙行軍,第一次信長包圍網就此被織田信長成功化解。
1572年十月,信長向義昭送達了十七條意見狀,強烈批評了義昭的舉動。此時,東方的武田信玄率兵往京都進軍,十二月在三方原之戰中擊破了織田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信長陷入窘境。足利義昭更趁機任命寵臣山岡景友為山城半國守護。翌年正月,信長欲遣子入質於義昭以求和解,但遭義昭的拒絕。足利義昭以今堅田城和石山城為幕府軍的據點,欲以夾擊之勢舉起反對信長的旗幟,但數日後兩城皆被攻陷。同時,欲以背後突襲之勢的武田信玄病重,已無法統率軍隊,武田軍於四月開始撤回本國。之後信長攻入京都,幕臣細川藤孝、荒木村重等人見大勢已去,投降了信長。
不知道武田信玄已經去世的足利義昭,據守自己的居城烏丸中御門第繼續抵抗。信長再次提出和解,但義昭認為信長沒有信用,斷然拒絕。織田信長威脅幕臣以及義昭的支持者,聲稱若不投降,自己將會把京都化為火海,同時包圍了義昭的居城烏丸中御門第。另一方面,織田信長尋求朝廷的支持,四月,在正親町天皇的敕命下,雙方講和。但是足利義昭又在七月三日宣佈背棄和約,在擁護將軍的勢力簇擁下逃往南山城的要害槇島城舉兵。隔天,烏丸中御門第的守軍投降了,而信長率七萬大軍包圍了槇島城。兩周後,日織田軍開始攻城,槇島城的建築被破壞,足利義昭以自己的兒子義尋為人質,向織田信長投降。
這次換信長不領情了,他把足利義昭逐出京都,並將足利將軍家在山城,丹波,近江,若狹等地的御料所據為己有。一般認為,放逐將軍後,織田信長保持了天下人的地位,日本的歷史教科書認為在此時,室町幕府已經滅亡。但事實上根據《公卿補任》的記載,此後的義昭依然長期保持著征夷大將軍的職位,也仍然擁有京都的人事任命權。他先是投靠毛利輝元,並在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後力圖回到京都,但這事遭到輝元親秀吉派的叔叔小早川隆景反對。然而,毛利輝元,柴田勝家,德川家康等仍然籌備支持義昭上洛。同年,毛利輝元臣服羽柴秀吉,而秀吉漸漸的統一了天下。
晚年,義昭回到京都,辭去了將軍一職並出家,法號昌山。之後也成為秀吉談話的對象,最後以六十一歲的年齡死於大阪。
|
比起獻帝,義昭的形象也許更被醜化,也許是因為信長的形象太好的緣故? |
總結來看,兩人的命運有幾點相似之處。這兩人都是哥哥死後硬被推上大位,而成為強權者的傀儡。他們都有企圖過,要擺脫那個控制自己的人,但是都沒有成功。同樣地,他們都活得比那個控制自己的人久,看著曾經似乎在自己手上的政權和平轉移。孟德與三郎戲劇性相似的人生,竟然也連帶影響另外兩個人的人生過得如此相似。是造化弄人,還是天意如此,就請各位讀者自行斟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