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亂蜂起
話說,曹操隱居的時候,正是東漢政局最混亂的時候。冀州刺史王芬,原本想廢掉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他把腦袋動到曹操這邊來,希望他能加入這件事。不過曹操的腦袋很清楚,百足之蟲死而未僵。現在時局亂是亂,但是還不到改朝換代的時候。其實終其一生,曹操始終沒有做這件事。如果,儘管歷史沒有如果。要是他真的建立了魏朝,他在今天的評價是否會不一樣?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吧。曹操拒絕之後,也沒有跑去告密。後來正如曹操所見,這件事事跡敗露,以失敗告終。不過,涼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益州發生暴動,幽州被外族烏桓入侵,并州也有匈奴進攻,可謂天下大亂了。此時,朝廷下了一道命令,設立西園八校尉,新編成五個軍團,由八名將軍統領,分別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他老爹給他取的名字真好,爆紅哪!),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與右校尉淳于瓊。組件這五個軍團的目的是,對外可以平定叛亂,對內也可以保護皇帝。不過,雷聲大雨點小,除了下軍校尉鮑鴻半年後率軍去討伐黃巾黨之外,基本上這八大校尉還沒幹到甚麼事,靈帝就死翹翹了。弦外之音是這個鮑鴻不但沒有消滅黃巾黨,倒是私吞了幾千萬錢的軍餉,於是這個下軍校尉呢,就在監獄裡繼續爆紅了。
靈帝一死,照例外戚跟宦官的爭權大戲又要開演了。這時候的大將軍是何進,本來是個殺豬的,因為妹妹嫁到皇宮裡面,於是就成了大將軍。宦官蹇碩跟趙忠本來想幹掉何進,但是何進動作更快,先下手為強把這兩人殺了。袁紹這時提出了一個餿主意:乾脆把宦官全部砍了!而且,要叫駐紮在外的武將帶兵來砍!曹操的頭腦仍然非常清醒,多次勸諫袁紹,說宦官作亂只要把帶首謀者抓起來即可,不需要勞師動眾,並且,天下大亂之際把外面的兵馬招進京城,是非常危險的事。可惜那時曹操說話不夠大聲,何進還是採納了袁紹的主意。
這一搞,不得了了,狗急跳牆,宦官首領張讓,段珪等假造何太后的命令讓何進進宮,輕輕鬆鬆就砍了何進。袁紹此時只好與弟弟袁術衝進宮裡,見到沒鬍子的就當成宦官砍了。張讓挾持著少帝與陳留王逃出京城,被尚書盧植追上,張讓跳河自殺。老話一句,打得好不如打得巧,董卓這時候趕上,趕緊拜見皇帝。這個董卓呢,是個人才,不過是在破壞與殺人方面。您想想,這種人要是掌權會怎麼樣?他的暴虐讓人嘆為觀止,筆者下一段會來介紹一下。不過,可憐的東漢人民,將要面臨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了。
恐怖政治的天才
據周澤雄先生所言,董卓此人反常乖悖的性格特徵,由於超出尋常思維方式和操作規範的度外,反而有可能因其震懾駭怪的心理效果,使世人在一時不知所措之後目瞪口呆地促成其政權的集結。歷史上的恐怖政治,可以說是都是這樣形成的。當董卓被召進京城的時候,他的部隊也才區區三千人。不過,他讓這些士兵半夜偷偷溜出城,隔天再雄赳赳氣昂昂的進城,如此重複四五天,成功了造就了自己的軍隊源源不決的假象。他並且率領自己的軍隊,對於正在舉辦祭典的無辜村人大開殺戒,男的割下首級掛在馬車邊或士兵的腰間,女的就直接拖來做婢女小妾,他仍然在製造假象--剛剛又打了一場大勝仗。前大將軍何進弟弟何苗的軍隊被他收編,唆使呂布殺死義父執金吾丁原後,當然又把丁的部隊歸在自己的麾下。
從此,董卓超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上成為那一人之上的掌權者。要知道,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動的念頭--廢立皇帝,在董卓的心中就有如更換枕頭一樣容易。他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把原來的少帝趕下御座,後來又嫌不夠,賜了杯毒酒給他喝,並且也在殺死何太后之後,讓後來的汗腺弟獻帝即位,並自封為相國。當然,不可能有人悶不作聲,董卓這時候又展現了他恐怖統治的精髓。在一次宴席中,董卓將反叛者數百人,在席間同時動刑。有的先割舌頭,有的先砍手腳,有的挖掉眼珠,有的抓去熬湯,一時人間煉獄,淒厲的哀號充滿杯案之間。所有人無不顫慄恐懼,唯有仲穎神色自若地招待眾人進食。他,也許是頭野獸吧?
這頭野生動物跑進超市裡面以後,已經是為所欲為了,搶錢,搶糧,搶娘們成為他的最高準則,糟蹋宮女,掘陵墓,想做甚麼就做甚麼,完全是遊牧民族的做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老兄經過這樣的掠奪以後,決定來個逐水草而居--把首都洛陽遷徙到長安,跟扮家家酒似的,理由是因為洛陽已經沒得搶了。他並且蓋了一座私家莊園郿塢,城牆高厚七丈,塢中有金兩,三萬斤,銀八,九萬斤,奇玩積如丘山,糧食藏三十年。後來的討董聯合軍中,將星輩出。除了本篇主角曹操有召集五千人馬想要打進洛陽外(但最後以失敗告終),最猛的還是號稱孫武之後的孫堅。這邊筆者要澄清一下,幹掉董卓軍猛將華雄的,不是關羽,乃是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羅貫中為了要造就關羽的英雄形象,把這事寫在關羽頭上)。沒辦法啦,撤吧!董卓「逐水草而居」的習慣,讓他在燒盡洛陽城後準備徐找下一個目標。還好這時,董卓死了。大家都知道,是專門殺義父的呂布殺死的。
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數士兵埋骨沙場,同時毀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座城市,需要多久?據南朝裴松之記載,董卓從大權在握到身首異處,「計其日月,未滿三周(三年)。」朦朧中,我看到一個肥胖卻魁武的的身影。他一手提著首級,一手抓著弓,兩腿外側的箭桶擺滿了箭,燒上配了一短一長兩把刀,隱約透漏著血光。他肥肉橫行的臉上,露出了一縷笑。那是,殘虐無道的微笑。他舉起手,緩緩地比了個數字:「三」。那是甚麼意思呢?是說漢朝劉家三百多年的基業,他只消三十年,不,三年就能毀滅,還是他早已預見到自己肥胖的屍首,會在街頭燃燒三天三夜呢?後來董卓餘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打算把董卓骨灰合斂一棺殮葬。但是據說殮葬當天,大風大雨,雷電劈中其棺木,水流入墓穴,漂浮其棺木,真可謂天怒人怨。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公開表態支持信長的齋藤道三(信長的丈人)被自己的兒子齋藤義龍(現在的說法,幾乎都採用齋藤義龍並非道三的親生兒子一說)攻打且陣亡,信長的家老林秀貞,便趁此機會,與他的弟弟林美作和柴田勝家合謀,打算另立信長之弟信行為家督。兩個月後,信行直接出兵攻打信長的直轄領地,兵力為柴田勝家的一千人與林美作的七百人。信長聽到此事當然不能默不作聲,隨即率領七百人出征,是為「稻生之戰」。七百打一千七百,兵力不到對手一半的信長,要怎麼打才會贏呢?當時的戰爭型態,還停留在冷兵器的階段,比的是士氣,是戰術,而絕非數量。所以還是有機會取勝。信長軍面對柴田軍時,一開始處於劣勢,信長軍中的佐佐孫介等戰死。但是此時您猜信長怎麼著?
他對柴田軍大吼一聲,柴田軍的氣勢竟然被壓倒,一時裹足不前(曾有記載信長是大嗓門),信長軍趁勢攻擊,柴田軍竟然開始潰散。就名義上,信長是主公沒錯,但是沒有一定程度能夠令人折服的「主公的威嚴」的話,是辦不到這種事的。柴田軍潰散以後,信長親自拿著長槍攻擊林軍,並砍下了敵將,林美作的首級。而這支七百人的親衛隊,就是從年輕時代起跟隨著「傻蛋」信長的軍隊。信長刻意地提升士兵素質的結果,讓他在之後的戰役往往能夠抓住微小的勝機。
這次反叛的結果,信長原諒了親弟弟信行。然而,隔年信行又有二心,但是在柴田勝家的事先報告之下,信長得以防範未然,並設計殺死了信行。另外,在稻生之戰不久後,信長的同父異母雄信廣也試著勾結美濃的齋藤義龍,不過信長提前得知了情報,信廣反叛失敗。信長同樣原諒了信廣。之後,信長把目標放在尾張的岩倉城,順利攻下岩倉的信長統一了大半個尾張。
此時,信長突然決定上洛,帶著約八十名的隧從就前往京都拜見將軍足利義輝。據說,信長一行人都佩戴著金銀裝飾的腰刀,以此來吸引京都人的目光。 美濃方面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派遣刺客打算暗殺信長。信長在派家臣確定刺客之所在後,倏地忽然現身於刺客之前,面對面地告訴刺客:「你們這些小子想要暗殺我,有種就來試試看。」這一舉動,讓刺客感到一頭霧水,暗殺行動也告失敗(這段逸事在各個描寫信長的作家筆下各有千秋,可以分別掌握各個作者心中信長形象的微妙不同,此處就不贅述了)。
由此可知,與其說信長有點莽撞,不如說他異於常理的行動,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至少,江戶明治時代的「暴君」形象,跟董仲穎似乎有那麼一點相似吧!
下回,來看看曹操形象中最負面的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前因後果,與信長所愛跳的舞有甚麼關聯。
從此,董卓超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際上成為那一人之上的掌權者。要知道,曹操終其一生都不敢動的念頭--廢立皇帝,在董卓的心中就有如更換枕頭一樣容易。他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把原來的少帝趕下御座,後來又嫌不夠,賜了杯毒酒給他喝,並且也在殺死何太后之後,讓後來的
這頭野生動物跑進超市裡面以後,已經是為所欲為了,搶錢,搶糧,搶娘們成為他的最高準則,糟蹋宮女,掘陵墓,想做甚麼就做甚麼,完全是遊牧民族的做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老兄經過這樣的掠奪以後,決定來個逐水草而居--把首都洛陽遷徙到長安,跟扮家家酒似的,理由是因為洛陽已經沒得搶了。他並且蓋了一座私家莊園郿塢,城牆高厚七丈,塢中有金兩,三萬斤,銀八,九萬斤,奇玩積如丘山,糧食藏三十年。後來的討董聯合軍中,將星輩出。除了本篇主角曹操有召集五千人馬想要打進洛陽外(但最後以失敗告終),最猛的還是號稱孫武之後的孫堅。這邊筆者要澄清一下,幹掉董卓軍猛將華雄的,不是關羽,乃是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羅貫中為了要造就關羽的英雄形象,把這事寫在關羽頭上)。沒辦法啦,撤吧!董卓「逐水草而居」的習慣,讓他在燒盡洛陽城後準備徐找下一個目標。還好這時,董卓死了。大家都知道,是
使數百萬人流離失所,無數士兵埋骨沙場,同時毀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座城市,需要多久?據南朝裴松之記載,董卓從大權在握到身首異處,「計其日月,未滿三周(三年)。」朦朧中,我看到一個肥胖卻魁武的的身影。他一手提著首級,一手抓著弓,兩腿外側的箭桶擺滿了箭,燒上配了一短一長兩把刀,隱約透漏著血光。他肥肉橫行的臉上,露出了一縷笑。那是,殘虐無道的微笑。他舉起手,緩緩地比了個數字:「三」。那是甚麼意思呢?是說漢朝劉家三百多年的基業,他只消三十年,不,三年就能毀滅,還是他早已預見到自己肥胖的屍首,會在街頭燃燒三天三夜呢?後來董卓餘黨李傕和郭汜帶兵進城,殺死王允,打算把董卓骨灰合斂一棺殮葬。但是據說殮葬當天,大風大雨,雷電劈中其棺木,水流入墓穴,漂浮其棺木,真可謂天怒人怨。
顫慄的化身
那麼,把鏡頭轉到日本吧!還記得在序篇中提過,信長的「暴君」形象嗎?其實,信長也是成為他人恐懼的一個存在。自從他繼承家督後,以巧妙,詭異且殘酷的戰術所打出的戰爭,已經讓他擺脫「尾張大傻蛋」的渾號了。而約定與他一起管理清洲城的叔父織田信光死因不明,似乎又讓他在尾張其他的織田族人中,成為能夠引發強烈恐懼的存在。此事怎講呢?話說某天,守山城主織田信次(就是死因不名的信光之弟)在前往打獵時,有一位不知從哪邊來的年輕武士單獨騎馬經過。信次的家臣見狀,大聲斥責「愚蠢之徒!見了城主還不下馬!」隨即取弓射箭,射中了那位年輕武士。大家前往確認身分時,不看還好,一看,乖乖隆滴咚,這不是信長的弟弟織田秀孝嗎?信次當場嚇得逃出城外,過著數年在外流浪的生活。當然,還是有不怕信長的人存在,而且分別是信長的親哥哥與親弟弟,就在信長正準備統一尾張時,要與他一爭長短。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公開表態支持信長的齋藤道三(信長的丈人)被自己的兒子齋藤義龍(現在的說法,幾乎都採用齋藤義龍並非道三的親生兒子一說)攻打且陣亡,信長的家老林秀貞,便趁此機會,與他的弟弟林美作和柴田勝家合謀,打算另立信長之弟信行為家督。兩個月後,信行直接出兵攻打信長的直轄領地,兵力為柴田勝家的一千人與林美作的七百人。信長聽到此事當然不能默不作聲,隨即率領七百人出征,是為「稻生之戰」。七百打一千七百,兵力不到對手一半的信長,要怎麼打才會贏呢?當時的戰爭型態,還停留在冷兵器的階段,比的是士氣,是戰術,而絕非數量。所以還是有機會取勝。信長軍面對柴田軍時,一開始處於劣勢,信長軍中的佐佐孫介等戰死。但是此時您猜信長怎麼著?
他對柴田軍大吼一聲,柴田軍的氣勢竟然被壓倒,一時裹足不前(曾有記載信長是大嗓門),信長軍趁勢攻擊,柴田軍竟然開始潰散。就名義上,信長是主公沒錯,但是沒有一定程度能夠令人折服的「主公的威嚴」的話,是辦不到這種事的。柴田軍潰散以後,信長親自拿著長槍攻擊林軍,並砍下了敵將,林美作的首級。而這支七百人的親衛隊,就是從年輕時代起跟隨著「傻蛋」信長的軍隊。信長刻意地提升士兵素質的結果,讓他在之後的戰役往往能夠抓住微小的勝機。
這次反叛的結果,信長原諒了親弟弟信行。然而,隔年信行又有二心,但是在柴田勝家的事先報告之下,信長得以防範未然,並設計殺死了信行。另外,在稻生之戰不久後,信長的同父異母雄信廣也試著勾結美濃的齋藤義龍,不過信長提前得知了情報,信廣反叛失敗。信長同樣原諒了信廣。之後,信長把目標放在尾張的岩倉城,順利攻下岩倉的信長統一了大半個尾張。
此時,信長突然決定上洛,帶著約八十名的隧從就前往京都拜見將軍足利義輝。據說,信長一行人都佩戴著金銀裝飾的腰刀,以此來吸引京都人的目光。 美濃方面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於是派遣刺客打算暗殺信長。信長在派家臣確定刺客之所在後,倏地忽然現身於刺客之前,面對面地告訴刺客:「你們這些小子想要暗殺我,有種就來試試看。」這一舉動,讓刺客感到一頭霧水,暗殺行動也告失敗(這段逸事在各個描寫信長的作家筆下各有千秋,可以分別掌握各個作者心中信長形象的微妙不同,此處就不贅述了)。
由此可知,與其說信長有點莽撞,不如說他異於常理的行動,往往令人不知所措。至少,江戶明治時代的「暴君」形象,跟董仲穎似乎有那麼一點相似吧!
下回,來看看曹操形象中最負面的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前因後果,與信長所愛跳的舞有甚麼關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