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18

孟德與三郎--英雄相似論(十一) 以少勝多-桶狹間之戰

因為筆者最近正在經歷人生的轉捩點(?),所以會比較沒有時間寫部落格(藉口),以前的雙周刊體制也許沒有辦法保持,但是筆者還是會盡量完成這個未完成的系列。

好的,按照慣例,我們依然要來個前情提要,因為跟上一篇的間隔實在是太久了。在拙作「亂世之奸雄」與「第六天魔王」--英雄相似論(九) 戰雲密布中,有稍微提到信長大概統一了半個尾張。但是正在此時,有著「東海道第一弓手」美稱的今川義元,率領兩萬五千人離開本據地駿府城,以輾壓之勢,欲與信長會獵於尾張也。一般是認為他想要上洛,藉由進軍京都,來取得大義名分進而號令天下。

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地圖:



白色是織田方的城池,紅色則是今川方的城池。永祿三年(1560年)5月12日(譯註:此處皆為農曆),今川義元自己率領軍隊從駿府出發,以尾張為目標沿著東海道西進。5月17日,今川軍進入尾張地區中今川勢力最靠近三河(日本地名,為德川家的領土)沓掛城。翌日5月18日,今川義元派遣松平元康(之後的徳川家康)率領三河武士們先將兵糧運往大高城。

此時,織田軍還龜在清洲城內(在地圖上的西北方),大家為了是否要出城或籠城拿不定主意。據說此時的信長只是跟家中重臣閒話家常,軍事會議草草結束。5月19日半夜,今川軍的松平元康與朝比奈泰朝開始攻擊織田軍的丸根砦與鷲津砦。得知此情報的信長立刻起身,在跳了幸若舞「敦盛」之後開始準備出陣,大概在半夜四點時從清洲城出發。一開始只有隨身侍衛五人跟隨的信長,在早山上八點左右到達熱田神宮,並在當地集結了軍勢並祈禱戰勝。

早上十時左右,信長軍加入了作勢欲圍攻鳴海城的善照寺砦的軍隊,此時總數約有二千~三千人。另一方面,受到今川軍先鋒松平隊猛攻的丸根砦織田守軍五百餘名兵士,開始在城外短兵相接,而織田方的大將佐久間盛重戰死。根據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国盗り物語》,得知此事的信長在馬上大喊:「盛重光榮戰死!士兵們,人生只會死一次,把你們的命交給我信長吧!」而後,信長撫摸著自己身上的大念珠,心想:「盛重,我馬上就隨你而去。」

歷史上總把此戰描寫成信長會百分之百戰勝,殊不知在冷兵器時代,人數真的是戰爭上的一大優勢。就像曹操一開始打官渡之戰時也不認為自己能得勝,只能去捕捉那一瞬即逝的勝機呢!

而織田方的另一個據點鷲津砦,採取與善照寺砦不同的戰法,籠城。結果依然不敵人數上有壓倒性優勢的今川軍,守將飯尾定宗、織田秀敏接連戰死。不過這為信長集結軍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差。得知大高城周邊掃蕩完畢的義元,率領本隊從沓掛城出發,往大高城方向西進。此時的織田軍從十一點到十二點時,將佐久間信盛約五百人配置在善照寺砦之後,以約兩千人出撃。經過鳴海城的織田軍眺望到敵軍在正在桶狭間,就開始往東南方向進軍(但也有信長先揮軍到中島砦的資料殘留)。
在桶狹間古戰場的告示牌

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三―桶狹間之戰

 想知道其他兩大奇襲戰是啥嗎?請看拙作「亂世之奸雄」與「第六天魔王」--英雄相似論:番外篇(二) 謀將元就(下)(好嚴重的置入性行銷)

正午左右,身為中島砦前衛的佐佐政次、千秋四郎等三百餘人得知信長出陣的情報士氣大振,開始單獨攻擊今川軍的前鋒部隊。但是,佐佐,千秋等人光榮戰死的情報不久傳到信長耳中。此舉加上丸根、鷲津兩砦的攻克,反倒使得今川軍的士氣更加堅強。

下午一時左右,下起會妨礙視線的傾盆大雨。根據『信長公記』,記載上寫著「石頭混雜著雨水」,很有可能是冰雹。信長大喜,指揮全軍前進,織田軍趁勢進攻。就在雨停的下午兩點左右,兩軍相遇,織田軍奇襲成功。號稱總數是兩萬五千的今川軍,此時守護主帥義元的約莫只有五六千人。遇上奇襲成功的織田軍,戰況非常混亂,連信長本人都揮舞著長槍戰鬥。

又是根據『信長公記』的紀載。義元丟棄了轎子,在三百騎兵親衛隊的護衛下騎馬逃跑(據說此時的義元肥胖到需人攙扶才能上馬),但在織田軍鍥而不捨的追擊下親衛隊的數量漸漸減少,最後終於被信長的馬廻眾(騎馬武士,在大將周圍負責護衛,傳令或是決戰兵力等,是武家制度的一種)追上。義元雖然砍傷了服部一忠,但是被毛利良勝斬下了首級。根據『改正三河後風土記』記載,在義元被斬下首級的時候,也咬下了毛利的左手指頭。

兩軍交戰,最忌諱的無疑是主帥陣亡。隨著今川義元的戰死,今川軍完全喪失戰鬥意志,這場戰爭就以織田軍大勝作為結束。

這場勝利大大的改變了歷史,尤其是此時的松平元康,並沒有回到今川的領地駿河,反倒是把部隊駐紮在父祖輩的領地三河,貌似準備聯合織田軍反戈(因為此時松平元康算是臣屬於今川家)。等到今川方的武將撤退,他立刻回到自己的領地,也就是因為這場戰爭,才有後來的德川家康,也才有江戶幕府三百年盛世。

以上,就是桶狹間之戰的「通說」。一直到最近,有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筆者茲節錄幾則於下:

一、義元是否真的要上洛?

學者藤本正行與小河田哲男提出,義元只是要排除三河境內反今川的勢力,欲「光復」被信長攻陷的鳴海城與大高城,要是順利的話,也可以順便攻打信長的清洲城。此說得到較多學者支持,但是並非完全沒有反對的聲音。因為義元此時是坐著塗漆的轎子進軍的,這是只有在京都才能使用的物品,所以義元到底有沒有意願要上洛?以現今時點,「消極上洛」說看似是最合乎的解釋。

二、信長是否採取「迂迴奇襲」?



同樣是由學者藤本正行所提出,他比較了『信長公記』與小瀨庵甫『信長記』中桶狹間之戰不同之處,提出了「正面攻擊」一說。也就是信長在看到佐佐等人潰散後,不顧家老反對,經由中島砦直接攻擊今川軍的「前軍」。此時下起大雨,就在大雨停止時兩軍相遇,而信長下令全體總攻擊。之後今川軍的「前軍」潰散,信長得以殺進今川本陣。此乃真實性較高的『信長公記』所記載的。

藤本正行認為,「迂迴奇襲說」之所以會成為通說,是因為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認為所編纂的「日本戦史。桶狭間役」採用此說之故。同樣地,現在「正面攻擊說」得到了較多學者的支持(因為『信長公記』乃信長家臣所記錄的第一級史料,可信度比起『信長記』高很多),但仍然沒有辦法被完全接受。

此處有兩個可以稱為「正面攻擊說」的最大疑惑。

第一,也就是最重要的,要是信長採取正面攻擊,他要怎麼攻破今川軍的大軍前鋒?就算是趁勢攻擊,區區兩千多人要如何攻克數倍於己的敵軍?

第二個問題其實更嚴重。就是『信長公記』所記載桶狹間之戰的年代有誤(實際上是一五五九年,但『信長公記』記載為一五五二)。儘管如此,記載有桶狹間之戰的『信長公記』原稿已經佚失,現在留存的只有抄本,所以,一般是認為抄本謄寫錯誤。但在此處,學者和田裕弘主張「原本的『信長公記』就有相互矛盾的記述,再加上作者是以回憶的方式寫成,所以記述有闕漏誤記也不奇怪。」

讓我們先撇開 『信長公記』的真實性,回頭討論「正面攻擊說」。
支持 「正面攻擊說」的學者並不少。

其中谷口克廣主張:相對於全為戰鬥人員的織田軍,今川軍的前軍主要是小荷駄隊,也就是輜重隊等等非戰鬥人員,所以遇到織田軍攻擊時立刻陷入混亂,進而導致本陣被織田軍攻入。考慮到義元得知大高城周邊掃蕩完畢的輕鬆心情,也許他會派遣輜重隊先行也不一定。不過再怎麼想,一般都會把輜重等非戰鬥人員配置在部隊後方,如此配置實在令人感到不自然。

橋場日月,太田滿明與小林正信則主張織田軍的兵力與今川軍並未相差太多。橋場,太田根據江戶初期所調查駿河,遠江,三河(今川領地)的石高(米的產量)來與尾張比較,發現並未有太多差距,因此主張織田軍的實際兵力應該多於記載的兩千~三千人。而小林則是根據江戶時代的『桶狹間合戰記』,主張信長曾經向近江的六角氏要求援軍,所謂兩千~三千人只是信長能直接指揮的數量。然而,對於橋場,太田的說法,當時信長才剛剛平定半個尾張,能否動員剛平定領地內的武士還是個問題,況且在桶狹間之戰三年後,信長移居到小牧山城時,他麾下的武士們仍然保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至於小林所引用的『桶狹間合戰記』,由於是江戶時代的作品,其真實性當然會被人所質疑。

黑田日出男則根據『甲陽軍鑑』的記載,主張織田軍故意把物資放給今川軍掠奪,等到今川軍陷入無法控制的狀態後才加以攻擊(這跟孟德打敗文醜的方法如出一轍啊!)。『甲陽軍鑑』乃甲斐武田氏重臣高坂彈正口述,由他的外甥所記載,是甲州流軍學的聖典。同樣地,此書的真偽無法確認,是否與高坂彈正有關都無法證實,且藤本正行指出此書謬誤甚多,當然無法成為有力的「正面攻擊」證明。

桶狹間之戰的真相,依然成謎,只要沒有發現可信度如『信長公記』那樣的史料,這些爭論就不會消失。但是至少,通說帶給我們的信長形象是非常鮮明的,不是嗎?


下篇(還有下篇嗎?) ,打敗袁紹的曹操要如何啃食北方這條死而不僵的袁氏百足之蟲?敬請不要太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作者精選

芥川龍之介(一)與絢爛的大正時代一同散去的文豪

嗯,本部落格很久沒有文章了,既然一開站就是以芥川龍之介的文章,那麼,來介紹一下這位文豪的生平吧。 說到「明治時代」的文學,大家腦海裡應該會浮現「夏目漱石」。而漱石晚年最疼愛的弟子,就是芥川龍之介。說他代表了「大正時代」的文學,其實並不為過。 芥川出生於明治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