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30

孟德與三郎--英雄相似論(序)

  綜觀人類歷史,說是一部戰爭史也不為過。而在這些亂世中,往往會有難以數計的英雄應時勢而生。這些英雄的英勇事蹟藉由騷人墨客之手,變成流傳千古的佳話。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靈光一現,而是老早就出現在腦海中的。本來這是論文預定的題目,後來經過考量,轉而研究單一位英雄的形象...扯遠了。那麼。就從本身較熟的中國三國時代跟日本戰國時代開始吧。

  首先, 就是從同樣有著偉大功績的魏國公曹操,與彈正忠織田信長來比較起吧!這兩人的時空間隔約有一千五百年,但是他們在某些方面上的所作所為,竟然是如此的相似。其中的奧妙,就讓筆者娓娓道來。那麼,既然是序篇,就先來談談兩人在歷史上的定位吧。

後世對兩人的評價

 

完美的惡人-曹操

  在曹操死後近百年的五胡十六國,曹操已經是當時的批判對象了。滅掉司馬氏政權(西晉)的後趙石勒,也許是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性,強烈地批評曹操與司馬懿「欺負孤兒寡婦」。(原文記於《晉書》石勒載記,節錄如下。)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乙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然而,自稱是魏之後繼者的北魏,則把曹操當作是先代的正統明主,在《魏書》劉聰傳裡有這麼一句: 「曹武削平寇難、魏文奄有中原、於是偽孫假命於江吳,僭劉盜名於岷蜀。」(曹操剪除寇禍以後曹丕才擁有中原,而偽孫假天命於吳,僭劉盜名於蜀。)在南朝所編纂的《後漢書》,把曹操改寫為一惡人,裡面記載著曹操暗殺荀彧(其實曹操算明著殺),徐州屠城等等,把他描寫為一個奪取漢朝十惡不赦的人。清朝的趙翼,給予《後漢書》很高的評價,並且寫了《二十二史箚記》,採用排比與歸納等方法解讀歷史,其中有許多「曹操自領冀州牧」,「曹操自為丞相」,「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等等的敘述,讓曹操的形象更是跌到谷底。
  
  在北宋的藝術「說話」中,其實就有了《三國演義》的雛型。在蘇軾的《東坡志林》中,也記述著「孩童聽到劉備輸則流淚,聽到曹操輸則大喜。」而從南宋到元朝,這些書籍的資料經過傳唱,被編輯整理後,以小說《三國志平話》的樣子流傳在世人的眼前。當然,曹操還是壞人的腳色。之後,影響最大的作品,大家應該都非常明瞭,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透過「尊劉,抑孫,貶曹」的觀點來進行故事,也許這跟中國自從唐末,五代十國以來屢屢被外族侵攻的歷史也有關聯。尤其是南宋,因為中原被金人所奪,自然而然就會尊崇「志在匡復中原」的諸葛亮。而在北方的魏國,也許就成為了對金人憎恨的投射了吧。而以魏為正統的陳壽(陳壽本為蜀漢,後來成為晉朝官員),無可厚非會受到許多責難。在清朝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就有以下記載。

《三國志》·六十五卷(內府刊本)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壽事跡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跡具《宋書》本傳。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其書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 壽之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

  稍微翻譯一下,大意是說,從朱熹以來,大家都認為習鑿齒(東晉人)所寫的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是對的,而否認陳壽的三國志。但是以道理來說,陳售的謬誤也不能說不對,以情勢來說,習鑿齒以蜀漢為正統簡單,陳壽以蜀漢為正統困難。因為習鑿齒的時候已經南渡,情況類似蜀漢,是以偏安的腳色來爭取正統,而陳壽則身為西晉的臣子,西晉就是承襲魏國而來的,不以魏國為正統就是不以西晉為正統,怎可能在當代實行呢?

1950年代的觸底反彈

 

  而,在近代的中國,因為從清末開始體認到劣於西方國家,為了追求現代化,在傳統的儒教,華夷思想上開始反省。其中,對於能夠打破當時框架,實施合理化政策的曹操,就成為了當時的知識份子再評價的對象。其中,最有名的是著有《阿Q正傳》,《狂人日記》的魯迅。他曾經這麼說過:

 「某朝的年代長一點,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點,其中差不多沒有好人。為什麼呢?因為年代長了,做史的是本朝人,當然恭維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別朝人,便很自由地貶斥其異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記載上半個好人也沒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頗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背後一朝人說壞話的公例。」 

  而之後,在毛澤東的主導之下,重新進行了一波對於曹操的再評價。幾乎在同時,郭沫若也在戲曲上給予曹操肯定的評價。文化大革命中,在批林批孔運動的背景之下,曹操被當作是反儒教的人物而被肯定。筆者認為,曹操不管身為政治家,身為軍事家,身為文學家,他的功勞都是無可被抹滅的。在思想開化的現代,曹操形象的多樣化,與能力的全面化,應該還會繼續讓他的評價上升吧!


野望的革命家-織田信長



  信長在本能寺之變後,天下接連被豐臣秀吉統一,後來交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德川家康在江戶開設幕府,開啟了日本的太平盛世兩百六十餘年,稱為「江戶時代」。相對穩定的江戶時代,是個各方面都百家爭鳴的時代。而其中儒教思想,特別為江戶將軍家所推崇(筆者註:儒教真是培養「愚民」的好方法)。以「仁,義,禮教」等作為人之綱常的儒教,在當時成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行為準則。於是,對於不遵守禮義教化的歷史入的批判,開始了。江戶初期的儒醫小瀨庵甫,在他的《信長記》中,有著以下的記載:

  「信長不知孝親,行為舉止極為無禮,最後終不受神佛保佑而死。尚且,將敵人討伐至一人不剩,對於他人的失誤非常憎恨。」

 但近年來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小瀨庵甫想要再度仕官而做的虛偽之詞。儘管如此,江戶中期的德川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的政治顧問,新井白石的著書《讀史余論》中,也描寫信長是「此人天性殘忍,以奸詐巧取而得志。然而其不得善終,乃自取其咎,實非不幸。」甚至在之後痛批信長為「已絕父子兄弟倫理之人也」「兇惡之人」(因信長下令自己的女婿松平信康切腹與討伐妹婿淺井長政,追放老臣佐久間信勝,林通勝等)。可見在江戶時代,一般人對信長的評價並不是太好。但在江戶晚期,同樣是儒者的賴山陽公在他的著作《日本外史》中,讚美了信長的功績,並指出信長在進行殘虐的殲滅戰之前,必定有家臣或是血親戰死等等,使其成為信長的「復仇戰」(筆者註:「復仇」在日本人的心理中乃是一件美事,參照「赤穗四十七浪士」便知,在此不詳談)。從此,如同曹操一樣,信長的形象也開始觸地反彈,開始慢慢爬升。

  在之後的明治時代,信長的形象依然不離「暴虐,自作自受,應該被明智光秀討伐」,但是在日本文明開化的大正時代(大正初年即中國的民國初年,但是大正只有十五年),開始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了。儘管仍然有不好的印象,但是在大正時期的兒童讀本中,出現了以下的文字。

  吉法師為什麼要故意假裝呢?後來被稱為織田信長,官至右大臣的英雄,在孩提時代假裝笨蛋與瘋子的舉動,是因為有很深很深的考量

  儘管此時代的書籍中還是有稱他為「暴君」「看不順眼就殺」「放縱且傲慢之輩」 的,但是不難看出,信長的形象已經開始轉變。在之後的昭和時代,大家對他的印象轉變為「雖然少年時傲慢放蕩,但因為師傅平手政秀以切腹來勸諫他,使他建立了了不起的功績。」這種類似周處除三害痛改前非的形象。之後,日本捲入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信長形象,有一個轉捩點。那就是以《白癡》《墮落論》著名的坂口安吾,所寫的小說《信長》。從此,他的形象開始蛻變,就如同老前輩曹操一樣,開始走上多樣化的道路。

  而這裡就是第一個相似的地方。《阿Q正傳》,《狂人日記》的魯迅,與《白癡》,《墮落論》的坂口安吾。在想要開創新風氣的作家筆下,兩人的形象開始轉變,真正有建設性(超脫禮俗,封建)的貢獻重新被審視。

外國傳教士對信長的直接描寫

 

 最後,筆者想把曾經與信長本人接觸過的將傳教士佛洛伊斯對信長的描寫附上。很可惜,曹操並沒有這樣的機會,不過也因為這樣,我們看曹操的時候也許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了,您說是嗎?

  此尾張之王年齡三十七歲,長身瘦驅少髯。聲甚高,酷好武技,粗野。喜愛正義及慈悲之業,傲慢而重名譽。決斷甚秘,巧於戰術,幾無規律可循,也甚少聽從部下進言。受到諸人異常的敬畏。不喝酒,待己甚薄。輕蔑所有大名(註:諸侯),以高姿態對下屬說話。諸人如同至上的君主一般服從之。


下篇:筆者將由曹操切入,藉由兩人生平的少年期開始,來討論兩人的異同與奧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作者精選

芥川龍之介(一)與絢爛的大正時代一同散去的文豪

嗯,本部落格很久沒有文章了,既然一開站就是以芥川龍之介的文章,那麼,來介紹一下這位文豪的生平吧。 說到「明治時代」的文學,大家腦海裡應該會浮現「夏目漱石」。而漱石晚年最疼愛的弟子,就是芥川龍之介。說他代表了「大正時代」的文學,其實並不為過。 芥川出生於明治二十五年...